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是南京邮电大学“双一流”建设重要支撑学院之一,是南京邮电大学办学历史最长、办学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学院,也是国内最早系统开展信息与通信技术教学和科研的单位之一。


  学院根深叶茂,发展脉络清晰。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有线通信工程系与无线电通信工程系。1981年,分别更名为电信工程系、无线电工程系,同年电子器件与仪表系(1972年创办)并入无线电工程系;1997年按专业领域重构为通信工程系与信息工程系;2005年两系整合组建为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目前,学院下设通信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广播电视工程系3个系,2个教学中心、1个实验教学中心,8个校级科研机构,构建起覆盖“基础教学-实验实训-科研创新”的全链条育人与科研体系。


  党建引领发展,思政硕果满枝。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建引领,坚持铸魂润心,引导广大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党建和群团工作成绩喜人。学院党委获评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通过首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验收,入选教育强省建设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院系,荣获全省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奖一等奖、二等奖,全省高校“最佳党日活动”,江苏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案例(体制机制类)。1个教师党支部通过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验收,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学院关工委荣获教育部“读懂中国”最佳微视频奖。

  学院涌现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荣誉奖章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榜样“100”全国最佳大学生团队、榜样“100”全国最佳大学生个人,江苏省工人先锋号、江苏省巾帼文明岗、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党代会代表、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提名、江苏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江苏省三好学生、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等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学科成绩斐然,影响驰名中外。学院以“信息与通信工程”为核心学科,覆盖无线通信、光纤通信、通信网络、信号与信息处理、量子通信等关键领域,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点及“电子信息”专业学位博士点,新增“低空技术与工程”交叉学科,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跻身A类学科;学院支撑的计算机科学、工程学学科ESI排名分别进入0.69‰和0.97‰;“通信工程”学科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位列全球第21名。


  师资力量雄厚,荟萃双高人才。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344人,其中专任教师283人,高级职称164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202人。坚持引育并举,学院汇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包括欧洲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各1人,以及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百层次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青年学者,工信部国家级人才计划,IEEE Life Fellow,IEEE Fellow,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全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海外引才专项”入选者等21人,江苏省双创团队3个,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双创人才18人,为学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人才培养质优,寰宇桃李芬芳。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5613人,其中本科生3670人、硕士研究生1705人、博士研究生238人。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广播电视工程3个本科专业均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其中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为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广播电视工程专业排名全国第一,3个专业排名均稳居全国前十。学院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等优质教学资源。

  学院教师近三年荣获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江苏高校外国留学生教学观摩比赛特等奖等。学生在国际国内赛事中屡创佳绩,蝉联“挑战杯”全国特等奖,斩获“互联网+”国赛金奖,捧得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瑞萨杯”,荣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唯一的“北太天元数模之星”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SIAM奖和全球唯一最高奖Frank Giordano奖。

  自1958年开办本科教育以来,学院累计培养人才4万余人,涌现出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杨震,国际电信联盟(ITU)原秘书长赵厚麟,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姚育东、欧洲科学院院士张彦,IEEEFellow严洪、李坪、高雨青,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国家邮政局原局长马军胜,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董事长柯瑞文,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原总经理顾晓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冬,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殷一民、现董事长方榕,王继才式守岛英雄徐六保,“马兰三杰”等一大批杰出校友。


  科创平台众多,科研成果丰硕。学院建有近20个国家级和部省级科研与教学平台,包括学校唯一的国家“111引智基地”、首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首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首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属院校唯一的诺贝尔奖得主研究中心、首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首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首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首个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等,为科研攻关与人才培养提供了前沿载体。

  学院科研坚持“四个面向”,在新一代移动通信、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重大科研仪器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00余项,年度科研经费到账突破亿元。科研成果被应用于我国“天通一号”、行星探测工程、首艘国产航母等大国重器上,入选我国2025“物联网领域十大科技进展提名”,为信息强国建设贡献“通院力量”。学院教师每年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荣获2025年度IEEE马可尼论文奖、国际首篇IEEE ICIP最具影响力论文奖。学院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级学会科学技术奖20余项。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入选首批江苏省“双高协同”试点单位。


  国际合作广泛,开放办学拓展。学院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及中国香港、澳门等地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华为、中兴、中国移动、电信、联通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深度协同;与澳门大学、香港大学、东京大学等国际顶尖高校开展长短期访学与项目合作等。学院多次承办IEEE无线通信和网络会议(IEEE WCNC),无线通信与信号处理国际会议(WCSP),IEEE车辆技术会议(IEEEVTC),国际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ICIG),IEEE通信技术国际会议(IEEE ICCT),机器人、智能控制与人工智能国际学术会议,智能通信与计算国际学术会议(ICICC)等国际会议,为师生搭建国际化学术交流与成果转化平台,深度融入全球信息科技发展体系。


  新时代新征程,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抢抓“十五五”发展机遇,锚定一流,踔厉奋发,为建成信息通信领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而不懈奋斗。


(2025年10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