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鸿领航·思政铸魂”
——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导学思政空间建设成果展

发布时间:2025-05-11浏览次数:23

  为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创新打造“导学·思政空间”——“飞鸿领航”导学·思政空间,将思政教育与导学工作深度融合,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


融聚“红频谱”:打造“飞鸿领航空间” 党建科研思政育人共同体

  学院“飞鸿领航空间”秉持“党建引领、科研思政、交流互动、校友育人”理念,采用开放式设计,打造浸润式环境,推动党建、科研、思政及师生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学院组建“红频谱生涯规划工作室”,融入空间场域,构建研究生一站式生涯指导枢纽,打造“空间承载—导师指导—企业对接”闭环。

“飞鸿领航”导学思政空间

红频谱生涯规划工作室设计


主要做法与特色亮点

一、创新“1234”特色育人机制,构建立体化导学思政体系

  我院依托“飞鸿领航空间”积极探索,构建了“1234”特色育人机制,以立体化、多层次的模式打造导学思政新生态。“红频谱生涯规划工作室”作为重要实践载体,深度融入“导学思政空间”建设体系,进一步丰富了特色育人机制的内涵与形式。

“1234”特色育人机制,构建立体化导学思政体系

  (一)“1”个核心:筑牢育人主阵地

  “飞鸿领航空间”作为育人核心场域,突破传统思政教育时间、空间维度的限制,兼具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功能。“红频谱生涯规划工作室”依托“飞鸿领航空间”实体平台,成为“导学思政空间”在职业发展领域的重要延伸。工作室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规划指导深度融合,构建滋养学生精神世界、培育理想信念的重要支撑体系。

  (二)“2”轮驱动:激发育人新动能

  学院坚持党建引领与科研育人双轮驱动,借助“飞鸿领航空间”平台的支撑,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2024年,学院科研经费到账金额突破1亿元,同比增长近30%,彰显“党建引领+科研育人”双轮驱动机制的积极作用。在“飞鸿领航空间”的组织下,师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等10余项重点课题。打造无线移动通信等三大科研高地,与华为、中兴等企业深度合作,推动73项纵向、101项横向项目落地。通过“科技报国”主题党课、设立“党员先锋岗”,鼓励党员师生在科研一线攻坚克难,实现党建与科研的相互促进和协同发展。

2024年学院科研经费到账金额创历史新高

师生在“飞鸿领航空间”上党课

  (三)“3”师联动:凝聚育人共同体

  学院着力构建导师、辅导员与校友协同育人格局,“红频谱生涯规划工作室”深度践行“三师联动”机制,推动育人工作向纵深发展。在学院党委的指导下,工作室整合三方资源,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涯指导服务体系。如:邀请资深退休教师开展“银龄导航”一对一咨询,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联动校友资源,邀请企业导师举办专题讲座,分享前沿行业经验;辅导员负责统筹协调,组织专场招聘会等活动。三方协同配合,形成紧密的育人共同体,推动学院育人工作迈向新高度。

邀请资深退休教师开展“银龄导航”一对一咨询

开展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征集会

举办多期通信企享会

  (四)“4”维协同:保障学生成长路径

  思想引领、学术训练、心理护航、职业发展四维协同发力,全面提升育人成效。

  思想引领铸魂:学院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2023级博士生惠昊、2024级硕士生陈俊豪等同学拾金不昧,获校方表彰并经官方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受助者专程到校致谢,生动诠释了学院“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实践成果。此类事迹充分彰显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鲜活范例。

  学术训练提质:依托“思想引领-科研训练-成果转化”全链条培养体系,我院博士生王林宁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科研成果获国际权威媒体高度评价。

  心理护航暖心:依托“飞鸿领航空间”开展研究生“温馨谈话季”5.0计划。研究生导师、学院分管领导、专职辅导员作为主谈话人,实现对全体全日制研究生及重点群体的谈心谈话全覆盖,构建起系统的心理关怀网络。

  职业发展赋能:“红频谱生涯规划工作室”发挥核心作用,举办多场招聘会,吸引高新技术企业提供300余个岗位,并创新“求职旅社+交通补贴”模式;通过简历优化、面试技巧等实训工作坊,构建标准化服务模块,形成“空间承载-导师指导-企业对接”的良性服务闭环。

考研祝福视频

举办多场专场招聘会

二、“筑梦通信·导学双选”——传承导学精神品牌活动

  依托“导学思政空间”,学院打造“筑梦通信·导学双选会”特色品牌活动,搭建师生零距离交流平台。成功架起了导师团队与研究生、考研学子双向选择的桥梁。

  在系列专场活动中,导师们运用专题展示、一对一答疑等多样化形式,详细介绍团队前沿领域的研究方向,助力学生明确科研兴趣与职业规划。学生们则带着个人简历和科研成果,与心仪的导师进行深入交流。

  活动创新采用“团队宣讲+自由交流+后续跟踪”的模式,打破师生信息壁垒,更借助“飞鸿领航空间”这一物理载体,营造出浓厚的学术互动氛围,充分彰显了“飞鸿领航空间”在促进师生融合、优化学术生态方面的独特价值。通过面对面、零距离的交流方式,实现了“导师选优才、学生入优队”的双赢局面。

筑梦通信·导学双选会活动现场

三、育人故事:四维赋能下的青春答卷——余鹏航的逐梦成长之路

  在“1234”特色育人机制浸润下,博士研究生余鹏航成为典型代表。作为“三师联动”机制的受益者,他在导师的指导下,瞄准人工智能领域核心难题,深耕用户意图分析与行为预测研究,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0篇,授权专利4项,解决社会媒体用户行为预测精度不足的行业痛点。在“红频谱生涯规划工作室”的指导下,他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牵头组建的本硕博暑期实践团入选团中央全国大学生实践团队,赴井冈山探索“科技+红色文化”融合创新模式。

部分获奖证书

参加比赛、主持活动、担任志愿者现场照片

  从本科到博士的六年,他的成长映射“飞鸿领航空间”育人成效:导师学术指引、辅导员思想关怀、校友经验分享形成“三师合力”;思想引领、学术训练、心理护航、职业发展构成“四维支撑”。他以“奋斗、责任、奉献”书写青春答卷,成为学院“培养德才兼备信息通信人才”的生动注脚,激励更多学子在科技报国征程中勇担使命。

  “飞鸿领航空间”建设通过物理空间搭建、机制创新、品牌活动培育与典型案例引领,构建了“空间承载—机制驱动—实践育人”的立体化导学思政体系,在思政教育与专业培养融合、师生共同体构建、科研育人实效等方面形成了有效经验。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导学思政空间”内涵建设,推进数字化升级,强化产教融合,完善育人成效评估体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信息通信领域高层次人才贡献更大力量。

(撰稿:翟晓宇 编辑:吕瑞兰 审核:王小露、徐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