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巩固拓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入挖掘和宣传表彰我院各类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院营造学习先进、争做先进的浓厚氛围,推动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经学院党委研究,决定开展“身边榜样、前行力量”先进事迹学习宣传活动。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全国优秀教师,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广播电视工程系主任卢官明教授的先进事迹。
人物简介:卢官明,男,1965年生,博士,教授,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广播电视工程系主任。1985年7月获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88年3月获南京邮电学院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硕士学位;1999年3月获上海交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9月至2003年9月在东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至2006年,以国家公派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瑞典于默奥(Umeå)大学进行合作研究;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在台湾大学作访问研究。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与多媒体通信、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情感计算。2014年9月,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心无旁骛育英才
——记全国优秀教师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卢官明教授
(文章来源:南京邮电大学报,2014年第166期,总第493期,作者:沈金霞)
对卢官明的采访约在他的办公室。见了面,卢官明给我沏了茶,自己则泡了一大杯白开水加罗汉果。他解释说,因为上半年赴台湾访学,落下了两门研究生的课程,最近两周除了给学生上新课外,每天都给研究生补课,周末也不例外,嗓子有点疼。
采访没能从卢官明嘴里“套”出太多东西。他总说自己没什么可报道的。但同事和学生们却不这么认为。大家都说,卢老师以校为家,28年潜心教学心无旁骛,是受人敬重的好老师。
28载,勤勉躬耕桃李地
卢官明,1988年南京邮电学院(现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至今,期间获上海交大电子工程系博士学位,有两年在东南大学从事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博士后、一年多瑞典Umea大学访问学者和客座教授的经历,现为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广播电视工程系主任。
作为一名教师,他对自己有一个要求:不管多忙,都要坚持给本科生上课,而且要上足课。从讲师到副教授、教授,职称上了一级又一级,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上课的对象层次越来越高,但卢官明给本科生授课的承诺始终未变,即使经常奔波于仙林和三牌楼两个校区。
28年中,卢官明到底给本科生上过多少课,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记者在学校教务系统上看到,本学期卢官明的课表包括:给大四7个小班的学生讲授“移动流媒体技术”,一周2次,授课地点在三牌楼;给大一2个小班的新生讲授“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导论”,一周2节课,授课地点在仙林;另外还有2次研究生的课程。
“卢老师不仅在课堂讲授中融入了科研和科技发展的最新知识、理论和方法,使得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不断得到更新、完善,更重要的是,老师的人生境界及对科学和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也在深深地感染并激励着我们。”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青年教师李欣说。
李欣不仅本科就聆听过卢官明的课,本科毕业论文还得到了他的指点,后来又读了他的硕士研究生。卢官明学术上的认真严谨和生活中的亲切随和让李欣觉得非常可亲可敬。
李欣读研那阵子,学校对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要求还不高,只要是有刊号的刊物就可以。当时选择花钱发表论文的学生不在少数。对此,卢官明曾对他的弟子们明确提出了发表论文的“三不”要求:不要不经过实验研究就发表论文,不要不经导师过目就发表论文,不要擅自挂导师的名字发表论文。卢官明认为,论文能反映一个学生的学术素养。写论文一定要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如果东拼西凑,没有创见,那么即使文章发表出来,对其他研究者来说也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就是一种资源浪费。为此,他常常建议学生先选一个小的课题切入,认真进行仿真实验,获得新的研究数据后再下笔。
在导师卢官明的鼓励下,李欣很快确定了研究课题。后来,卢官明还特地给她推荐了大量研究书目和前沿资料。很多次,当李欣的实验效果出现问题时,都是卢官明的“火眼金睛”和耐心指点帮她一一化解。实验论文初稿出来后,卢老师又帮她反复进行了修改。最终,论文在《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顺利发表。留校任教后,李欣时刻以卢老师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不但在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上获奖,还一边带着孩子工作,一边攻读在职博士研究生。
在学业上,卢官明虽然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也平易近人,愿意和学生沟通交流,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为了方便交流,他主动把自己的手机和电话号码公开在研究生院导师信息网上,只要是讨论学术问题的,哪怕不是他教过的学生,他也来者不拒,照样欢迎。
十余年,汗水铺就专业路
由于受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熏陶,卢官明从小就非常向往教师这一崇高职业。在南邮求学七年,导师毕厚杰、任课老师朱梅英、朱伏生等一大批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的工作作风和谦逊的个人性格,让他由衷感受到了南邮老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精神追求,感受到了南邮严谨认真、求真求新的办学底蕴。在心存感动和感激的同时,卢官明也坚定了留校任教、以实际行动回报母校和恩师的信念。
走上讲坛后,卢官明时刻不忘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刻苦钻研教材教法,不断丰富业务知识,几乎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在了教育工作上,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图像通信与广播电视专业人才。
在退休老教师李诚元的印象中,卢官明话不多,为人非常低调勤奋,节假日和寒暑假都在学校,不是编教材,就是搞科研,从不和同事闲聊家长里短、生活琐事,就连和他共事十多年的同事对他的家庭情况也知之甚少。
那年,时任图像通信与处理教研室主任的朱秀昌教授主持一个多点会议系统项目,年轻的卢官明承担了系统定时、复用模块的研制任务。研究期限只有七八个月,时间紧,又没有任何可参考的资料。接到任务后,卢官明二话没说,就和团队成员一起,埋头设计电路、反复调试软硬件。夜深人静的校园里,他窗口的灯总是很晚才熄。困了,他就喝几口浓茶、摘下眼镜缕缕思路。累了,他就站起来,在屋里走上几个来回。虽说加班加点很累,但东西一天没研制出来,卢官明的心里就一天不踏实,有时夜里辗转反侧睡不着,满脑子都是系统定时和复用模块。后来,多点会议系统研制出来后,他又和大家冒着酷暑,奔赴福建的七个地级市,进行现场测试。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系统研制任务顺利完成。
2003年,学校决定申报和创建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卢官明被任命为专业负责人。当时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可借鉴的经验和资料非常少,创建的难度很大。面对困难,卢官明迎难而上,拿出了一股子拼劲。筹建初期,没有经验,他便带队深入南京广电集团、江苏广电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广泛调研用人单位对广播电视工程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北上北京广播学院(现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了解专业建设的情况。没有实验室,他便和团队一起申报并建设完成了“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项目——广播电视实验室仪器设备购置”和“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项目——数字视频实验室”。
没有合适的专业教材,卢官明就自己动手编,节假日不休,寒暑不辍。从2004年起,他相继编撰出版了《数字电视原理》、《数字音频原理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多部专业教材。这些教材不仅解决了我校广播电视工程专业教材紧缺的燃眉之急,还被全国多所高校选用,深受师生好评。在编《多媒体技术及应用》一书时,为了编出既能让大学生看得懂、又与普通丛书相区别的高校专用教材,他曾数十次地与出版社编辑沟通教材的大纲体系,常常就一个概念如何准确表达大量查阅资料、反复进行推敲,甚至见缝插针,充分利用参加学术会议、赴国外访学的间隙,广泛涉猎学术前沿资料和多种英文参考书,不断对书稿加以补充修正。经过3年1000多个日夜的潜心编写,书稿终于出炉了。出版社非常满意,编辑特地打来电话,对他说:“我见过不少教材,但你的这本通俗易懂,让我这个外行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后经出版社大力推荐,该书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精品教材。
如今,在卢官明的努力下,我校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已发展为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培养了一批社会急需的广播电视行业优秀人才,推动了专业教育、学科建设和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在全国同行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和知名度。